地 址: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
电 话:0783-987093
网址:life.altkotel.com
邮 箱:erdaojiangqu1039917@126.com
“要是新造车L9、L8、卖多L7三款车的少辆总销量下降到五六千台/月 ,理想汽车的下去整车毛利率就会变成负数。大部分同行的新造车成本控制能力是明显好过理想的 ,是卖多值得认真学习的 。大家更容易出问题的少辆不是成本而是销量 ,汽车这个行业的下去属性,对规模的新造车要求太苛刻了。”
这是卖多前两天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微博发表的一段感慨,可能考虑到有什么不妥 ,少辆这段内容他已经删除了,下去不过行业里关于新造车销量、新造车规模和盈亏平衡的卖多讨论,却还在发酵 。少辆
有段时间 ,车企老总们接受采访时喜欢说,“我们并不一味追求销量”、“拒绝唯销量论”、“高质量的发展才是重点” 。
但是另一边,每个月初公布销量数据的时候,大家又使劲浑身解数 ,用各种定语美化自家的销量数据,仅仅为在榜单上再往前挪一步。
而李想这番话,其实和眼下特斯拉 、比亚迪的策略一致 ,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销量规模做大 ,做到极致 ,否则抛开销量谈未来,毫无意义。
对于电动车企业尤其是新造车们来说,目前都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,新技术研发需要钱 、销售渠道建设需要钱,原资料价钱也不可控 ,这部分成本想降也很难降下去。
因此仅仅能从提升营收的角度努力,而眼下价钱战轰轰烈烈,大家都在搞价钱下探 ,提升单车售价也很难,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销量规模 。
销量规模上来了 ,厂家腰板儿才能硬 ,1万台的零部件报价和10万台肯定不同。采购成本下来了,厂家就有了下调价钱的底气,从而促进销量进一步提升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,也实现了车企们口中最喜欢提的一个词——规模效应。
现在 ,造电动车的企业中有谁率先“走上正轨”了呢 ?仅仅有特斯拉和比亚迪。
2017年的时候,瑞银证券曾做过一个测算 ,燃油车时代由于发动机和变速箱等研发费用所需成本非常高,因此传统车企要想达到盈亏平衡点,规模必须达到200万辆。
但是电动车不同,尤其是对于新造车来说,核心技术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外采,因此产销规模达到20万辆,甚至更低一点10万辆左右,就能盈亏平衡 。
2018年 ,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也做过类似判断,他说新造车要是年销量到不了10万辆规模,就没法活下去。
几年过去了 ,回头再看这些预测,仅仅能说当时大家还是太naive了一点儿。
年销量到不了10万辆的,肯定是活不下去了 ,但是超过10万辆的 ,例如“蔚小理” ,距离盈亏平衡依然还有很大的鸿沟。
今年,一点儿新造车创始人给出的预测数据有了变化 。
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透露,明年创维汽车的年销量目标是10万辆,达到盈亏平衡点;
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预计,公司销量达到50万辆时,能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净利率转正;
哪吒汽车CEO张勇表示,销量达到30-50万辆时,哪吒汽车能够形成规模化能力,做到盈亏平衡;
蔚来董事长李斌认为“长期来看 ,年销200万辆是生死线,后续达不到这个线会很难。”
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则认为“下一个十年,300万-500万辆的年销售规模是晋级门槛。”
从10万到50万再到200万甚至500万辆,不同新造车企业对于活下去的底线有不同的设定 。作为参照,特斯拉在产量达到50万辆左右时 ,开头实现盈利。
而2021年平安证券的一份关于“造车新势力研究系列——造车新势力距盈利还有多远”的报告曾指出 ,新造车达到盈亏平衡预计需要800亿元的年营收规模 ,按照20-40万元/辆的价钱计算,也就是年销量规模20-40万辆。
目前最接近盈亏平衡的理想汽车,连续两个季度实现了盈利 ,一季度的月销量平均是1.75万辆。而李斌上个月曾说过,要是接下来蔚来每个月销量还是1万辆,他和总裁秦力洪都要找工作去了 。
因此对新造车来说 ,眼下月销1万辆,应该仅仅能算是个及格线、生死线 ,过线的才有资格往下一步走 ,但是还远谈不上盈亏平衡;月销2万+的 ,才有资格做一下盈亏平衡的梦。